第(3/3)页 像江修博那样有着相当身份地位的文臣,其所著写的解义等等,轻易不会流传外间,只会传给自己的儿孙们、或者是看重的学生们。 同样的,如果有写着他亲笔批注的书籍,都能被当成“尚方宝剑”来使,那可是有权威作用的。 所以不可能就送给林焕。 同理,江修博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学生们所著的,也不能送给林焕。 道不轻传。 即便是私塾里的夫子、官学里的夫子,也不会轻易就将自己的理解经验悉数传授给所有学子,也会因人而宜。 而考试更不会只考正确答案。它是需要灵活变通,且要加入自己理解出的想法。 还是拿那句泰伯来说,考的时候会如何考的呢? 就俩字【泰德】 这你要没背熟原文,就傻眼了吧? 背熟原文了,还得背会正确的释义吧? 然后呢?该怎么解这个题目呢? 就得说一说自己对泰伯这个人、甚至是对泰这个字,以及德行、品德、道德等等的理解,再描述百姓们对这样品行的人的各种积极反应,包括会给百姓们带去什么样的影响等等。 这就能体现出各人不同的理解来了。 他就算没有参加过县试,也知道不能只会背书、背正确释义。 还得多看看、多听听、多学学别人,是如何理解四书五经中每一句话的意思。 何况还有必考的历史部分,以及时策。 而老大人的话也让他多了层盼望:希望自己能让老大人满意,愿意收他为徒。 但次日正式去江府跟着老大人学习之时,林焕才知道自己还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有更多。 “你三月就要下场县试,可你对科举考试中的规矩又了解多少呢?” 正式授课,老大人的态度严谨认真,开口即指出了重点,并直出考题。 “你先作首带义字的诗词来。” 林焕却没有立即回答。 这儿,是老大人专门为他腾出来的一处偏院,内有二层小楼。 此时二人正处于二楼前后通风的堂屋正中,一张宽大的矮几两旁,二人盘膝对坐,一侧,燃烧正旺的火盆上坐着的壶水,正骨嘟嘟冒着白气。 听到老大人考问,林焕侧开视线,看向那些白气。 思忖几息后,有了!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