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先祖曾言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 说着指向旁边还在忙碌着收庄稼的一对母子。 年长的女人在贾琮的感知里年岁并不大,已经被风吹日晒的很老态。 旁边的男孩则是七八岁的样子,身上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,却浆洗的极为干净。 在一旁帮着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。 田间的百姓显然早就对孔家人的举动习以为常,见贾琮从天而降也只是看了几眼,便各自低头继续做自己的事了。 “这孩子名叫二虎。” “生父生前整日厮混,前年因为偷了别人钱财被人发现,错手杀了人,被官府判了问斩。” “就留下这对孤儿寡母凄惨度日。” “他生父昔日在市井厮混,结交的也都是青皮九流,虽然也有两个颇讲义气的过来探望过几次表示愿意带着二虎讨生活。” “只是若随他们厮混,这孩子日后的出路无非还是小偷小摸,鸡鸣狗盗。” “最后如他生父一般,有朝一日祸闯大了,被官府处斩,说不定又留下一对孤儿寡母,托孤旁人。” “代代如此,永无希望!” “我让族中后辈找了三亩薄田免了租子给她们孤儿寡母度日之用,闲暇时我这幼孙在田间教二虎习文识字。” “不求科举功名,日后总能讨个营生。” “孔家付出的不过是三亩微不足道的薄田,却能换回一个孩子还有其子孙后辈都走上正途。” “岂不美哉!” 孔从文说的语气轻松,但贾琮却心中感慨。 三亩薄田,在世家大族眼里,算不得什么。 以衢州府的地价来说,无非就是二十两银子的事。 却能换取一个孩子乃至于其以后的子孙走上正道。 这般大道理,天下读书人十有八九都能长篇大论,张口就来。 可愿意去践行的家族,怕是千里无一了。 先天神祇在江南廉价租地,堪称万家生佛,也不过是为了收集香火信仰。 自问也做不到这般无私。 “从文先生高义,在下佩服!” “怪不得在下自入衢州府以来,未见一个饥民身影,原是孔家一直在散尽家财救助百姓。” 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莫过如此!” 人性本就是复杂的。 自己做不到这般并不会影响贾琮心生钦佩之感。 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!” “妙极!” “此言与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中“乞火不若取燧,寄汲不若凿井”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” “却与先祖所想不谋而合!” “不愧是靖安侯……” “当真妙极!” 贾琮随口提了一句前世的老话,却不想让孔从文有一种拍案叫绝之感。 开口连连赞叹。 随后又捋着胡子笑着摇头说道。 “不过靖安侯若是以为我孔家是散尽家财救助百姓,那倒是让靖安侯失望了……” “也罢,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……” “侯爷且随我来吧。” 说着起身拍了拍手上得泥土,然后转身对幼孙交代了几句。 带着贾琮一同化作一道流光,来到了衢州府城另外一个方向。 却见一座大宅子矗立在山清水秀之所。 规模宏大,丝毫不输于贾琮在曲阜看到的三孔之地! 同样挂着孔府的牌匾还建着祭祀用的孔庙。 只不过孔庙前面的广场上,非是如同北孔那般端庄肃穆,远远地有读书人祭拜凭吊。 而是有着二十多个附近村落的孩子在门前戏耍。 把守的孔家族人护卫见到也不驱赶,反而会时不时开口提醒这些孩子小心磕碰。 进了孔府,里面景象更是让贾琮觉得古怪。 雕梁画栋,景色秀丽,里面的装点之奢华,丝毫不输于曲阜孔家。 唯有里面的孔家族人。 穿着粗布衣裳手持农具奔走者有之! 穿着简朴儒杉苦读经意者有之! 躲在小院美婢娇妻服侍享乐者亦是有之! 诺大的孔府,各自忙碌着的身影显得格格不入,却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和谐。 引着贾琮一路来到一件书房,让服侍自己的小童奉上香茗之后,孔从文这才继续笑着说道。 “侯爷可是在奇怪,为何孔府装点得同样奢华,与侯爷之前想的散尽家财救助百姓的的高义之举并不一样。” “却是有些疑惑,还请从文先生解惑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