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她常说,商业谈判和技术攻关一样,都需要精准把握对方需求,找到共赢点。” “哈哈,果然是优秀的人互相吸引。”张忠禾爽朗地笑了起来,说道:“你们俩互相成就,在商界倒真是一段佳话。 说起来,我家那小子也在技术,不过比起你,还差得远呢。”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家常,气氛愈发融洽。 张忠禾放下茶杯,神色逐渐变得严肃道:“小吴,言归正传。 今天听了你的演讲,脑机接口技术,如今民间炒得火热,但真正敢往军事领域深度钻研的团队少之又少。 所以关于脑机接口军事化应用,我很感兴趣。这是个极具前瞻性的领域,但风险也不小。 你在演讲中提到的‘神经协同作战系统’,是基于怎样的底层逻辑?” 听到张忠禾的问题,吴浩也正色起来,随即从苏荷手中接过透明折迭平板,然后调出平板上的简化示意图,神经突触与电路芯片的图案在屏幕上交替闪烁,然后讲道:“我们的思路是构建‘双向通信桥梁’。 传统脑机接口多聚焦于‘人脑对机器的单向指令’,但战场瞬息万变,光靠人脑反应速度远远不够。 所以我们反其道而行,让设备将环境数据、战术分析实时‘翻译’成神经信号,直接反馈给士兵的大脑皮层。” 他放大其中一个神经元与芯片的连接点,继续说道:“就像给大脑安装了一个‘外挂处理器’,经过训练的士兵能在0.1秒内完成多目标态势判断。” 张忠禾的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,似在计算其中的可行性:“听起来很理想,但人脑的复杂性远超机器,如何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?万一出现误判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 “这正是我们重点突破的方向。” 吴浩调出一段实验室视频,画面中实验猴戴着特制头盔,精准控制机械臂抓取物体。 然后接着说道:“我们借鉴了生物神经网络的‘突触可塑性’原理,让系统能像大脑一样自我学习。 同时研发了‘神经信号过滤算法’,就像给信息流安装了多层安检门,异常信号会被立即标记并隔离。不过.” 第(2/3)页